[25] 董仲舒所讲的灾异就是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示。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彫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二)独尊儒术的评价 儒家的上述政治权能的实现,需要儒学具有一种崇高的地位,这是董仲舒所追求的。
董仲舒没有意识到,对于他所追求的天的代言人角色来说,他所提出的建立太学的政策建议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解构。公孙弘为学官……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制曰:‘可。[25] 董仲舒所讲的灾异就是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示。……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38]《孟子·滕文公上》。
《儒家自由主义对新儒教的批判》,《东岳论丛》2017年第6期。)这就是说,求财利是庶人的本份,求仁义是天子、大夫的本份。(3)言灾异者则是作为两者之间中介的儒家(臣案《春秋》)。
这本来是一个传统观念,但董仲舒有其独到之处。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这是对现实吏治的批判。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
《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摘要】灾异说是理解董仲舒思想体系之整体结构的核心枢纽,因为他正是通过解释灾异之变现象来臧否政治而引伸出自己整个思想系统的三大板块及其关系:一是降灾异者,即神圣界的超越之天。
于是,元朔五年,皇权帝国时代的太学制度建立起来,其对统一思想、巩固帝国制度的意义堪与后来的科举制度相当。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因此,董仲舒的一个中心命题是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意谓政治之坏、灾异之起,不能怨天,只能尤人,即怪君主自己操持悖谬,具体就是残贼良民以争壤土而不能统理群生等,此灾异所缘而起也。贾谊指出: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董仲舒对策所关心的正是公域的问题,即权力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他强调一体之仁,即强调博爱。素王之说,兴于战国诸侯称王称霸之际,绝非偶然,其意是对当时君主权力的批判。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董仲舒叹息道:皇皇匪寍,秖增辱矣。
这不同于后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19],后者属于理学家的内在超越,是以人心顶替天心,实属对天的僭越,势不足以抗衡皇权。他治《春秋》,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然后据此批判现实:今世废而不脩,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这里所谓致是说致圣王之瑞,他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这就是说,圣人作《春秋》记载灾异现象,乃是记载政治权力的罪过,并且讥之、恶之。唯其如此,加之现代学科分限,愈是后来的研究,愈专注于其思想中的某个侧面。他说: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需注意的是:所谓限民,所限制的其实并非民,实际上指豪族、官员乃至皇室。
他列举历史上的正面典型,尧舜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同样合乎逻辑的结论还有:素王既然也是王,当然也应当拥有王者的政治权能,这意味着儒家与君主之间的某种平衡的权能分割。
显然,董仲舒实际上是通过回答问题,借机表达自己的思想宗旨,即对民生、民利的关切(详下),并据此而批判现实政治。关于通过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的措施,还不能不谈谈太学。
这里的溥博,孔颖达释之为普遍[10],朱熹释为溥博,周遍而广阔也[11]。身亦两,有贪仁之性[17]。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其更为一般的形式是:超越者→代言者→权力者。这是直斥今为虐政,几近乎秦始皇以吏为师的暴政。不仅如此,这里的为人君者,正心……是说君主自正其心,这无疑是对上文所设定的儒家才能格君心之非的自我解构。
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而他所讲的更一般的示的方式,乃天道与天理。
这就是说,天是有心的。灾异说的神圣根据是外在超越的至上神。
就其品质而论,天溥爱而无私,即上文讨论过的博爱,这是儒家仁爱价值的神圣依据。董仲舒的意思是:君主正其义不谋其利,人民才能有其利。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彫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二)独尊儒术的评价 儒家的上述政治权能的实现,需要儒学具有一种崇高的地位,这是董仲舒所追求的。董仲舒没有意识到,对于他所追求的天的代言人角色来说,他所提出的建立太学的政策建议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解构。公孙弘为学官……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制曰:‘可。
[25] 董仲舒所讲的灾异就是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示。……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8]《孟子·滕文公上》。《儒家自由主义对新儒教的批判》,《东岳论丛》2017年第6期。
)这就是说,求财利是庶人的本份,求仁义是天子、大夫的本份。(1)阴阳与自然: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留言0